"); //-->
随着数字经济的纵深推进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渗透,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2024年,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在年报中不约而同地将金融科技置于战略核心,通过技术赋能、生态重构与安全升维,重塑金融服务模式。
本文基于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的2024年年报公开信息,梳理其金融科技布局的核心方向,并提炼出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解析银行业如何以科技为桨,在数字化浪潮中破局前行。
银行业普遍将科技能力建设上升为战略主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银行提升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工商银行提出“科技强行”,深化ECOS技术生态体系;建设银行强调“业数技融合”,推动敏捷交付;招商银行将“AI+金融”作为核心竞争力,探索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场景应用;中信银行以“全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北极星指标”为牵引,构建数字银行标杆。
这些举措表明,银行正从单点技术尝试,迈向系统性数智化重塑,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全面重构业务流程与客户体验,推动金融服务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跃迁。
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银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交通银行将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列为“关键驱动力”,强化数据资产化能力;民生银行以“数据驱动智慧银行”为目标,提升客户服务精准度;光大银行通过“123+N”数字银行体系,深化数据治理与场景挖掘;平安银行推进“三数”工程,赋能金融服务质效。
各家银行试图通过数据中台建设、数据资产确权与跨域融合等方式,实现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业务化”的转变,加速释放数据价值,推动产品、服务与管理的全面创新。
构建开放生态体系成为头部银行的战略高地。工商银行的D-ICBC生态、兴业银行的“生态赋能银行”、民生银行的“生态银行”等,均试图突破传统金融服务边界,通过嵌入政务、产业链、消费等场景,打造“金融+非金融”的一体化服务闭环。浙商银行以“场景化”为核心,推动业务模式与技术深度融合;光大银行通过“123+N”数字银行体系强化跨业态连接能力。
这一阶段,生态建设不再局限于渠道合作,而是以标准化接口、平台化能力为基础,向产业协同、价值共享的更高维度演进。
在外部技术博弈与内部风险防控的双重影响下,科技自主可控与安全能力建设被提到空前高度。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银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并强化风险管控;股份制银行如兴业银行秉持“科技兴行”,平安银行强化科技能力基础建设,浙商银行则着重夯实科技基础底座。
这一战略导向不仅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涵盖数据安全、AI伦理、跨境合规等新兴领域。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将“统筹安全与发展”写入战略(如工行、建行),凸显数字化进程中的风控已从“保障运行”升级为“赋能业务韧性”。
尽管战略方向趋同,但各家银行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化路径逐渐清晰:
国有大行侧重“新基建+大生态”布局,着力构建数字化发展的国家级支撑能力。例如,交通银行深入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做优做强数字金融,推动“五篇大文章”协同落地;邮储银行围绕“5+1”战略打造数智化新优势,重点强化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国家战略的科技支撑。
股份制银行则更注重敏捷创新与垂直突破。招商银行以AI重塑服务链条,锻造“数智招行”新名片;平安银行通过“三数”工程提升服务质效与科技底座;浙商银行强化“数智浙银”的产业金融定位;民生银行则聚焦客户“全旅程服务”体验升级,推动场景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